政 府 工 作 报 告

  —— 2025年1月15日在海阳市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

  海阳市市长 姜 丹

  各位代表:

  现在,我代表市人民政府,向大会报告工作,请予审议,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。

  一、2024年工作回顾

 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,是实现“十四五”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,也是海阳发展历程上极不平凡的一年。一年来,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、三中全会精神,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,在真抓实干、狠抓落实中践行初心使命,在知重负重、攻坚克难中彰显责任担当,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九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,烟台南部重要经济增长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。

  这一年,我们踏新程、强担当、争一流,谱写经济高质量发展崭新篇章。以奋进烟台万亿新征程为强大动力,凝心聚力抓经济,笃定实干促发展,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.5%,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2.5亿元、增长4%。全力以赴上项目,开足马力扩投资,重点项目数量和投资体量位居烟台前列,在上半年观摩评比中取得第2名的历史最好成绩,荣获重点项目建设执行力先锋先进集体。

  这一年,我们立大志、顺大势、谋大局,迅速掀起丁字湾区片开发热潮。牢牢抓住多重战略叠加的历史机遇,锚定“绿色制造样板区、零碳产业示范区”目标,以“空间、产业、能源”三大规划编制为牵引,科学谋划“一城、一区、一港、三园”,全力打造丁字湾新型能源创新区。省市领导高度关注、亲临视察,烟台筹建工作组一线推进、高效运转,丁字湾大开发、大建设的序幕全面拉开。

  这一年,我们纾民困、解民忧、惠民生,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成果共享。坚持想人民之所想、行人民之所嘱、解人民之所急,在财政收支压力加大的情况下,加密向上争请频次,想方设法争取政策资金,坚决兜牢兜实“三保”底线,民生领域支出占比达71.5%,49项惠民利群实事如期交卷,民生保障的“底色”越来越浓,幸福生活的“成色”越来越足。

  过去的一年,主要做了以下工作:

  (一)夯稳工业经济“压舱石”,低碳底蕴更加深厚。紧紧围绕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这一主旋律,不断健全完善“2 4”现代产业体系,培强做大新质生产力,预计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%,工业技改投资增长8%,工业用电量增长6.6%。“逐绿向新”,清洁能源产业动能澎湃。清洁能源总装机容量541万千瓦,继续保持全省县域首位,全年发电超240亿度,入选山东省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试点。海阳核电一期1、2号机组平稳运行,累计发电超1200亿度;二期3、4号机组加快建设,累计投资超300亿元;三期5、6号机组和一体化小型堆取得全部核准支持性文件,具备开工条件;国家级先进能源示范区全速推进,顺利完成年度建设目标,海阳正式开启“双核时代”。华能“黄海一号”漂浮式海上光伏试验平台建成投用,锐阳一期、华能二期、融进二期渔光互补项目完成并网,核、风、光等新型能源开发利用迎来新高峰。“问鼎苍穹”,航空航天产业聚势腾飞。2024年东方航天港成功保障6次海上发射任务,实现火箭海上发射14连捷,累计将79颗卫星送入太空,海上发射地位日益巩固;东方航天港重大工程列入省、烟台市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规划,省级层面出台支持性文件,助力我市航空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。国内首艘专业海上发射工程船投入使用,发射保障能力大幅提升;东方空间、星河动力等企业生产厂房竣工投用,成功开展液体火箭全系统试车试验,火箭总装总测能力显著提升;“东方慧眼”智能遥感星座加快组网,全球领先的“开放地球引擎”系统平台正式上线,空天信息服务能力逐步形成。成功举办2024产业发展大会、空天信息院士专家论坛、东方航天港新能力发布会、卫星遥感算法大赛等系列活动,东方航天港影响力进一步扩大。“群芳争艳”,特色优势产业多点开花。以富利、福莱、仓里科技为代表的功能膜、硅基高端石英等项目聚链成群、快推快进,全市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60亿元;万华新一代电池材料项目地表征迁、前期手续等准备工作进展顺利,开工在即。成功举办第七届毛衫艺术节,毛衫产业入选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。工程机械、核电设备、海洋工程等装备制造产业稳步发展,总投资19亿元的山东港口装备制造项目落地海阳、加速推进。京御、鲁丰、美齐等企业发展壮大,食品加工产业正向高端化、品牌化加速迈进。我市在推动“先进制造业和特色产业、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”方面成效显著,被省委、省政府通报表彰,获评“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”称号,成功上榜省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督察激励推荐名单。

  (二)激活改革创新“动力源”,发展后劲愈发充足。重点改革持续推进。130项改革任务顺利完成,全年新争请国家级改革试点3个、省级3个,获评省级以上典型案例36项。核能综合利用被评为全国首批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,核能供暖入选国家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典型案例,东方航天港获批全省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试点,开发区环保管家服务模式入选全省第三批服务试点。整合重组市属国企,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。创新活力持续迸发。坚持内培外引相结合,健全梯次培育体系,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8家,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25家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9家;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、数字经济“晨星工厂”、工业设计中心、先进中小企业、绿色制造单位、“一企一技术”研发中心获评企业数量,以及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数量均创历史新高;金奥环保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,山东核电设备制造公司获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、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,山东核电公司成功上榜省支柱型雁阵集群“头雁”企业名单,荣获第八届烟台市市长质量奖。积极培树典型,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企业1家、全国模范职工小家称号2家。营商环境持续优化。纵深推进“放管服”改革,深入开展“高效办成一件事”,全年承诺件事项压缩至259项,即办件比例提升至84%。完善服务企业机制,解决诉求1800余个;推行涉企联合检查,有效减少重复检查频次。开展高频事项延时服务,进出口通关流程更加便捷、时间大幅缩短。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,建立健全“五个一批”全生命周期动态管理机制,大力推行“简易低风险”“拿地即开工”等审批机制。全面激发市场活力,新增各类市场主体5800余户。金融赋能持续深化。着力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,预计本外币贷款余额达663亿元、增长19.4%;组织开展丁字湾项目融资推进会等银企对接活动17场,对98个企业、项目进行金融辅导,融资金额217.7亿元。“海阳政扶贷”已发放贷款13笔,金额792万元。

  (三)畅通对外开放“大通道”,资源要素加速汇聚。对外开放拓展新格局。规划两个5万吨级通用泊位的生态东港项目开工建设,连接乳山的g228丹东线东段完成路面改造,海阳的对外开放之路越走越宽。积极助力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,获得烟台首批“中国贸促会原产地签证点”。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。积极适应招商新形势新变化,综合运用“大场景”推介和“小座谈”交流,先后赴南京、北京、济南、青岛等地进行招商推介,全年新签约落地产业项目50个、总投资45.5亿元,其中过亿元项目10个。用好政策研究、项目策划、对上争请“三本台账”,全年争取项目124个、政策322项,到位上级专项资金14.6亿元,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3.2亿元,地方政府再融资债券15.4亿元。人才集聚隆起新高地。持续深化与高校院所合作交流,加快构建具有海阳特色的产业人才聚集区,与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合作,成立山东核电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;与18家高校、企业联合,成立山东省航空航天产教融合共同体;与武汉大学共建的东方航天港研究院正式成立,合作院士李德仁荣获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。不断加大高层次人才自主培育力度,入选国家级重点人才工程1人,省级泰山系列人才工程3人,创历史新高;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人,“齐鲁大工匠”1人。积极组织开展大学生“就业体验日”“学子看家乡”“百校千企”等活动,广纳天下英才,引进海外人才34人,新增青年人才3000余人,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230人。

  (四)提振城乡建设“精气神”,综合能级稳步提升。城市品质日趋向好。制定出台城市更新示范片区实施方案、房地产事业平稳健康高质量发展专项意见,有序推进老城区开发建设,年内完成老旧小区改造51个,惠及居民5700余户。新建核能换热首站1座,新增供暖配套面积18万平米,改造城市绿化8.5万平米。稳步实施燃气管道改造工程,新增供气面积10.2万平米。220千伏变电站完成扩建,新改建电路102公里。累计建成5g基站1719个,海阳市获评山东省四星级新型智慧城市。垛山街改造、海盛路东段等市政工程如期完工,硬化城区路面514万平米。全盛农贸市场建成投用。深入开展城市专项治理行动,新建垃圾分类主题公园2处、垃圾分类亭150座,拆除违法建设5000平米,整治户外广告240处。乡村振兴有力推进。新建高标准农田2000亩,整治撂荒地1万亩,土地整理项目净增耕地8400亩。新建苹果示范园6处,果茶栽培面积达33万亩。数字乡村提质增智,推动农产品种植加工全程数字化、智慧化,新增省级智慧农业应用基地2家、农业高新技术企业3家。国家级海洋牧场人工鱼礁项目通过验收。8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顺利完工,新增规模化供水覆盖村庄442个,单村供水改造村庄85个。实施路面提升改造56公里,建设“四好农村路”60公里;完成农村“电代煤”改造300户,户厕改造360户。高标准建设美丽宜居村庄,创建省级和美乡村4个,建成美丽庭院1.4万户,民俗旅游发展带项目在烟台观摩评比中取得第3名的好成绩。中央彩票公益金项目争请落地。顺利完成新村“两委”选举,开展农村“三资”集中清理整治行动,长效监管机制更加完善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。空气质量连续7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,“海阳蓝”实现常态化。认真落实河湖湾长制,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有序推进,重点河流、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。4个村庄荣获“烟台市森林示范村居”称号,招虎山景区生物多样性和种质资源保护排名全省前列。完成废弃矿山生态修复10处。海阳市获评“山东省生态文明强县”。

  (五)点燃文体消费“强引擎”,内需潜力有效释放。旅游消费蓬勃发展。成功举办近岸火箭发射观礼、海阳大秧歌贺年会、朱吴樱桃节、河清岛啤酒音乐节等活动,全年来海旅游人次超650万、增长10%。举办“飞天圆梦二十载”“航天之夜”等主题活动10余场,邀请航天员杨利伟、王亚平进行科普授课,东方航天港科普馆累计接待游客超12万人次,获评山东省港澳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。中核山东科技馆完成主体钢结构建设。旅游度假区入选全国“避暑消夏好去处”名录。深入挖掘家电、汽车等大宗商品消费潜力,认真落实以旧换新等政策措施,开展夏秋消费季活动,培育壮大批零住餐潜力单位,创新多元消费场景,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210亿元。文体事业兴盛繁荣。成功举办多项特色品牌赛事,海阳马拉松赛、青少年足球系列赛成功入选烟台十大品牌赛事,海阳地掷球比赛获评省级全民健身运动会优秀赛事;广泛开展篮球、乒乓球、攀岩等全民健身活动,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互促共进、协调发展。大秧歌歌舞《老少爷们扭起来》荣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——山花奖,大秧歌进校园被评为全省“非遗进校园”优秀案例,工艺品品牌“吉纹斋”获评“中华老字号”。海阳市博物馆、八路军胶东军区纪念馆入选国家二级博物馆,成立烟台市首家“乡村美术馆”,开展线上线下文化活动千余场,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充实富足。电子商务扩容提质。依托“五基地一学院”电商平台,大力发展电商经济、直播经济,入选省级电子商务龙头企业2家,获批山东省白黄瓜电商产业带和牡蛎电商产业带,是全省唯一一个同时获得农海产品产业带认证的县市区。预计全年实现网络零售额35亿元,其中农产品网络零售额17亿元,列烟台市第2位。

  (六)深耕民生福祉“暖心田”,群众生活不断改善。社会保障更有温度。多措并举稳就业,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600余人,开发城乡公益岗位1127个,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%以内。社会救助水平不断提升,大力开展慈善公益活动,救助4500余人次,海阳“海有我”荣获“全省社会救助创新品牌”。新增养老机构护理床位130张,紫薇康馨医养健康项目有序推进,累计打造标准化基层医保工作站241家,“家庭医生”重点人群签约覆盖率达到77%,贫困人口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实现应签尽签。新殡仪馆建成投用。保交楼、保交房工作实现积极突破。社会事业更有厚度。教育资源扩优提质,学前教育公办学位增加900余个,8家幼儿园保教费标准下调,航天小学主体工程完工,海阳二中顺利搬迁;持续改善办学条件,为主城区学校教室配备空调,改造中小学教室照明灯,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发放校服2.7万套。持续推进健康海阳建设,新疾控大楼投入使用,建成烟台首个疫苗临床试验场,组建医联体17个、专科联盟8个,邀请来海专家800余人次,北京肿瘤专家团队海阳市人民医院工作站揭牌启用,市中医医院成功跻身国家级健康促进医院优秀案例目录,全年改造村级卫生室85个。社会治理更有力度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健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、网格化基层善治模式,全面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,圆满完成重大时间节点维稳安保任务。从严打击电诈犯罪,发案数、损失数同比下降34%、31%。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,重拳打击传销等涉众型违法犯罪,社会环境持续净化。市车管所蝉联“全国优秀县级车辆管理所”称号。社会组织创益园建成开园,整合优质社会组织集中入驻办公。畅通群众反映渠道,政务服务热线诉求办理质效位居烟台前列。市司法局连续七年荣获全国“组织宣传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”称号。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,排查整治各类隐患1.6万个,最大限度遏制事故发生。毫不松懈抓好森林防火,统筹抓好松材线虫病防治。坚决守牢金融底线,以更大力度化解政府债务,确保风险总体可控。高效完成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。海阳市方志馆建成运行。深化国防动员体制改革,落实拥军优属举措,退役军人、海防等工作扎实推进。档案、气象、供销、外事、侨务、审计、融媒体、民族宗教、检验检测、机关事务、邮政通信等工作取得新进展,妇女儿童、青少年、残疾人、红十字、关心下一代等事业实现新进步。

  (七)锻强自身建设“硬支撑”,干部作风持续向好。全面加强政府系统党的建设,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、市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,55件人大代表建议、61件政协委员提案全部按期办结,主动公开政府信息6000余条。纵深推进法治政府建设,建立府院、府检联动机制,加强法治督察、执法监督、行政复议、合法性审查等工作衔接。认真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。严格落实政府“过紧日子”要求,“三公”经费支出进一步压减。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,深入开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,全面开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,持续强化警示震慑作用,驰而不息纠“四风”,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。

  各位代表,事非经过不知难,成如容易却艰辛。回首过去的一年,我们面临的压力前所未有,我们战胜困难的决心坚定不移,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,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,是中共海阳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,是市人大、市政协加强监督和大力支持的结果,也是全市人民凝心聚力、团结拼搏、共同奋斗的结果。在此,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,向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,向各民主党派、工商联、无党派人士、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,向离退休老同志,向驻海人民解放军、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,向各驻海单位,向所有参与、关心和支持海阳发展的各界朋友,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!

 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,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:经济向好态势还不稳固,传统产业转型升级、新兴产业培育壮大、未来产业前瞻布局还需加快;部分行业和企业发展存在困难,财政收支压力较大,保障改善民生仍有短板;城市能级有待提升,对人才的吸引力还不够强,农村面貌提升尚不显著;部分干部作风能力仍需加强,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。对此,我们一定高度重视,采取有效措施,认真加以解决。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;报告、公报、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,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,为了您更加全面、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,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凯发k8国际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;源于网络的作品,若对您造成了侵权,请联系本站,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。

本文地址:/baogao/huadong/12395.html

留言与评论(共有 条评论)
验证码:
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