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“双轮驱动”,光电显示、智能制造、生物医药等产业加速壮大,新增“四上企业”201家,预计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3700亿元,同比增长11%;建筑业总产值896亿元,同比增长15%;文化产业营业收入542亿元,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6%。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,实施“智改数转”项目109个,人工智能产业核心收入近80亿元,同比增长约30%,入选全国工业互联网推动数字化创新领先区,获评江苏省“互联网 制造业”特色产业基地。...
数字赋能传统产业挖潜增效、新兴产业加速升级,全年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达124亿元,同比增长10.5%。全面启动产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,累计实施“智改数转”项目92个、企业74家,通过星级上云企业认定10家,联通物联网、金陵智造研究院入选市级服务商库。加快商贸业转型步伐,中央商场、金鹰百货等开启智慧零售新模式,苏豪云商获评省级数字商务企业。推动文旅产业数字化,开发秦淮灯彩、科举文化等特色数字藏品。拓展金融新赛道,南银法巴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正式成立,总部大楼竣工落成,全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545亿元,增...
升级优化营商环境“55条”,发挥“办不成事”反映窗口功能,创新设立“应急贷”[2] “码上贷” [3],新增市场主体9400余户、注册资本171亿元,汇通达成功登陆港交所,赛特斯提交证监会注册。统筹抓好103个区级以上重大项目,预计全年完成投资164亿元,37个新项目全面开工,40个项目竣工投产,3幅地块挂牌出让,新建改造产业载体面积突破50万平方米。...
预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500元,同比增长1%左右,继续快于全区生产总值增速。新增就业岗位24771个,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控制在市下达的指标内。养老金、医保、低保、最低工资等民生保障待遇标准稳步提高。主动发现、精准服务的社会救助制度加快健全,发放低保等各类补助金1.8亿元,全力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。户籍人口平均期望寿命84.37岁,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持续保持在发达国家或地区水平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,pm2.5年平均浓度降至28微克/立方米,主要水体水质优于ⅲ类比例提升至85.5%。...
四大产业集群产值占属地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79.7%,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在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2%。新增发明专利授权717件,增长20.7%。技术合同登记731项,成交额39.1亿元,增长128.1%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50家,增长20%。...
推动国家和本市稳经济一揽子政策落地,制定推出“闵18条”②助企纾困政策,落实财政扶持和各类惠企政策超77亿元,同比增长25%。为市场主体减负,全年减税降费超150亿元。举办“五五购物节”等重大促消费活动,推动商家积极参与消费券活动,大力拓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,商品销售总额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年预计实现7230亿元和1883亿元。...
积极盘活土地资源,116街坊等6个地块收尾交地,59街坊等4个地块成功出让。强化规划引领,完成区域色彩规划,落实北外滩无车区地下空间“一张总图”全过程管控,480米浦西新地标确定设计方案,推进提篮桥片区和山寿里项目规划实施方案等专项研究。加快项目建设,117街坊新建学校、北外滩航海公园等项目顺利开工,雷士德工学院旧址修复焕新,上实中心剧院、92街坊、海运大楼等项目完成建设,数字北外滩展示馆正式运营,海泰滨江超塔平层住宅入市销售。...
建立完善稳增长大小专班、双周调度、纳统联动等工作机制,开展稳增长日日攻坚行动。聚力保市场主体,着力打好政策组合拳,推出助企纾困12条、经济恢复和重振40条、“靠普”10条、稳增长8条[3]等一揽子政策举措,便捷高效直达企业,全年为企业减税降费约42亿元,助力留得青山、赢得未来。针对有色金属大宗商品销售、金融业、建筑业产值等重点领域,形成一系列“精准拆弹”的对策。持续深入开展“防疫情、稳经济、保安全”大走访、大排查,尽最大努力帮助企业纾困解难。制定实施区国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,组建国有资本投资、运营平台,...
构建“1 8 4”联合招商新模式,积极融入“潮涌浦江”投资上海全球分享季活动,举办进博专场推介会,全区共引进重点项目730家,上当年引进重点项目产税22.3亿元。楼宇经济发展态势良好,72幢重点商务楼宇平均单位面积产税达到10706元/平方米,同比增长21.78%。亿元楼达33幢,其中金虹桥国际中心成为去年全市首幢税收“百亿楼”,南丰城、新虹桥中心大厦分别成为月双亿楼、月亿楼。推动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地生效,出台区“暖才惠企36条”。...
总部经济持续增能,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其他类型总部20家,全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累计达112家,总部企业全年实现税收147.78亿元,同比增长13.78%。重点产业持续增效,六大产业实现税收638.89亿元,人力资源服务、金融市场服务等行业呈现较好发展势头,税收分别同比增长9.27%、6.04%。...
全面发挥投资关键作用,深入开展重点项目“百日攻坚大会战”行动,全市争取专项债、政策性基础设施投资基金85.53亿元,莆炎高速、兴泉铁路三明段全线通车,市本级和建宁、沙县、永安、大田分别获全省项目考评正向激励。全面增强消费基础作用,组织第三届“中国绿都·乐购三明”直播节暨首届网络主播大赛等线上线下促消费活动,分期发放消费券1865万元,带动批零住餐、新能源汽车等消费回升。全面提升出口质量,加大纺织、竹木制品、机械等出口产品创新力度,年出口额超千万美元的生产型企业21家。...
开展“扶持龙头壮大产业”专项行动,136家工业龙头企业产值增长8.5%。实施工业(产业)园区标准化建设深化改革行动,启动中心城区工业企业“四个一批”搬迁改造,优化中心城区工业园区功能布局。实施16条重点产业链“链长制”,引进产业链项目220个,57家链主企业实现产值3708亿元、增长10.2%。...
沂源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(2023年1月7日)已发布,请打开以下附件在线浏览。
沂源县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.pdf baca7577e65b35519f29a39280a7367c.pdf (505.56 kb) ...
梳理确定“文旅产业 ‘1 3 4’8条重点产业链”,布局总投资469亿元的103个区重点项目(含文昌湖38个、总投资156亿元),50个项目列入市重大项目(含文昌湖7个),13个项目列入省级重点项目。突出科教创新赋能,新增市级以上创新平台26家(含文昌湖1家)、高新技术企业37家(含文昌湖4家)。...
“431”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构建,发展质效不断提升,在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绩效考核中第5次获得“优秀”等次。实施区级重点项目141个、总投资712亿元,数量和投资均创历史新高;凯盛新材聚醚酮酮、鲁中大数据中心等37个项目竣工投产,博维化学聚乳酸等42个战新产业项目扎实推进,“四新”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38.1%,提高2.4个百分点。...
新增月度纳统企业46家,市场主体总量达到12万户。投资规模持续扩大。中科曙光、新泰和纳米科技等48个省、青岛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70亿元,超过年度计划150%。洛唯石墨纯化、万福预制菜加工等112个工业技改项目加快实施。争取政府专项债券33.7亿元、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资金6.3亿元,有力保障重点项目建设需求。工业投资、民间投资、高技术投资分别增长10%、17%和49%。...
经略海洋成果丰硕,海洋生产总值增长11%,占新区地区生产总值、全市海洋生产总值比重双双突破40%。海上试验场等25个重点项目全面开工,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养殖工船交付运营、世界最大的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完工交付。联合国“海洋十年”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落户。...
投资30亿元的联东u谷青岛中心项目开工建设,打造10万平米高端智能制造产业园。总面积155.7万平米的医养健康产业园、海洋经济板块等4个产业园区主体完工。百发海水淡化二期、乐圆新能源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落地建成。泰德股份成功登陆北交所,成为北交所开市后全市首家上市企业。新增“四上”企业204家,增长175.7%。新登记市场主体2.8万户,增长46.5%,经济活力持续增强。...
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还原留抵退税因素后同比增长5.8%,时隔五年重回百亿,税收占比86%,居全市首位。在全市“摘星夺旗”考核中获“加压奋进、进位赶超”红旗。招商引资强势突破。创新“投创投、招创投、创投招、创投投”资本招商模式,引进主导产业项目83个,新注册亿元以上项目100个,新招引纳统企业是2021年的8倍,储备项目数量和规模较2021年实现翻番,创历年最好水平。...
余热进城多年夙愿,今朝变为现实。面对“一难两难多难”“既要又要还要”的多重挑战,我们顶住压力,下定决心,排除万难,提升了城区集中供暖效果,促进了供热企业冬季生产,年可增加税收6000万元,节约标煤10.7万吨,实现了多方共赢。聚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,优先保障教育投入,在政府财力紧张的情况下,全面落实教师年度考核奖金发放,拿出5000余万元对一中教学设施及学生公寓进行改造提升。新建改扩建和山学校等11所中小学校,新增学位3000余个。入选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县。我们要把最美的风景留在校园,要把最优的...
深入实施工业强区战略,出台“工业新六条”,精品钢、装配式建筑等主导产业集聚发展,完成工业投资78.6亿元、技改投资37.5亿元,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3家,新发展制造业单项冠军、瞪羚企业、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等品牌企业25家,“四新”经济增加值占比达到39%,数字经济占比达到45%,获评全市推动工业强市高质量发展表现突出单位。...
鼓励企业科技创新,北辰、鲁润、奥图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,沃德获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,新增市级以上专精特新、瞪羚企业92家,全区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211家,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245家,高新技术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64%。...
高效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,为企业提供各类奖励扶持资金5.73亿元,通过“济担—纾困贷”等方式为6379家中小微企业提供担保贷款5.16亿元,帮助1.27万家中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融资108.25亿元,落实增值税留抵退税16.64亿元,减免税费33.56亿元,“六稳六保”工作扎实有力推进,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。...
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取得突破,赣南人民盼望多年的瑞梅铁路和长赣高铁、赣州最大水利工程梅江灌区开工建设,大广高速南康至龙南段扩容工程、寻龙高速建成通车,瑞金机场、五云码头主体完工,信丰电厂双机投运,新能源装机和年发电量全省第一,县县通管道天然气。消费加快恢复,全市发放消费券1.6亿元,“百城百夜”消费季比拼全省第一,网络零售额突破600亿元、领跑全省,跨境电商业务突破400万单、是去年的5倍。...
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5.2%、较上年提升14.3个百分点,规上工业利润总额增速自去年3月以来一直领跑全省。钢铁“压舱”、锂电“稳增”作用更加凸显,新钢集团与中国宝武实现联合重组,赣锋锂业营收增长近3倍;“2 4”产业规上企业数量达383家、增加值增长17.2%。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