政 府 工 作 报 告
——2025年1月15日在威海市环翠区第十九届
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
威海市环翠区区长 于晓东
各位代表:
现在,我代表环翠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,请予审议,并请列席的同志提出意见。
一、2024年工作回顾
过去一年,在市委、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,在区人大、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,区政府团结依靠全区人民,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、三中全会精神,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,坚决扛牢“走在前、挑大梁”使命担当,大力倡树“实敢当、勇争先”工作作风,凝心聚力大抓经济、大抓基层、大抓落实,谋划、推进、攻坚640余项“三抓三促”重点工作,较好完成了区十九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。预计(下同)完成生产总值470亿元、增长5%,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3.1亿元、增长6.1%,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.2%。我区连续四年获评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进县,并入选全省首批特色发展试点,争创国家级和省级试点、示范、荣誉等40余项。
过去一年,我们抓产业、强链条,经济发展提速增质。先进制造业量质齐升。联东u谷·科创智慧港成功开园,新增省级专精特新、瞪羚、高端品牌培育等企业35家,海王旋流器入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,中远海运、新元化学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、重点“小巨人”,碳纤维产业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,钓具产业入选全国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试点。新建5g基站207座,魏桥科技等12家企业获评省级数字经济“晨星工厂”、数字化车间、智能制造场景,广泰空港等5家企业入选省级首件套电子产品等数字赋能项目,宝威新材料入选国家级5g工厂,三角轮胎获评全国物联网赋能行业发展典型,我区入选全省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先进区、国家产品主数据标准试点区。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。优化楼宇经济推进机制,盘活楼宇15万平方米,引进美仑酒店、瑞达服饰等优质项目66个,我区及环翠楼街道入选中国楼宇经济现代商服示范城区、发展指数典型街道。栖霞街、东城路夜市焕新重启并入选“齐鲁网红美食小吃街区”,栖霞街入选中国文旅“龙雀奖”、省特色商业街,新增星级酒店、民宿7家,我区入选全省文旅产业工作督查激励对象,获评全国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区。全面落实以旧换新等促消费政策,泉乐坊商圈正式投入运营,华联购物、12349配送云仓获评山东电商直播企业、电商云仓,古陌早市、海湾四季城堡等6家企业在全市率先突破早夜市、网约房纳统,我区入选全国县域商业“领跑县”。海洋产业提质增效。远遥浅海科技湾区服务中心正式获批,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建设项目全面开工,与哈尔滨工程大学共建海洋高端装备试验基地,落地全国首家蓝色保险发展中心暨海洋数据研究院,建成省内首个商业航天卫星地面测控站,湾区新入驻涉海项目和科研团队10个,并入选全省场景创新引领区、省级数字经济园区。
过去一年,我们抓效能、增活力,竞争优势加速集聚。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。完成新一轮机构改革,争创国家级改革试点6个、省级改革试点16个,国运公司获得aa 信用评级,社区运营创新机制等19个典型经验被省级以上发文推广。新政务服务大厅顺利搬迁,在全市率先设置“高效办成一件事”专区、率先实现无纸化电子现场核查,共推出特色化“一件事”场景6个,入选省营商环境跨领域“揭榜挂帅”项目2个。大力推进放权赋能,入选全省赋予镇街行政执法权试点,搭建全省首个数字化综合执法平台,下沉执法权限97项、执法人员96名,9个镇街全部实现“一支队伍管执法”;实施“区镇同办、审管联动”改革,下沉区级审批事项302项、业务骨干26名,群众办事实现“就近办”“家门口办”。狠抓质量强区建设,华素制药获评全省质量标杆,国家文教体育休闲用品标准化试点顺利通过验收。创新驱动成效持续显现。新打造市级以上创新平台15家,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88家、高新技术企业37家,21家企业58个项目入选省级企业技术创新项目、数量增长45%。探索“政聘企用”引才机制,建成全省首个海洋主题“人才之家”,打造全域“1 n”人才驿站服务矩阵,校企共建创新实践基地6个,新增国家级高层次人才8名、数量全市第一。对外开放步伐持续加快。深化招商引资、项目建设分级攻坚机制,编制6大重点产业招商图谱,引进外资过千万美元、内资过亿元项目10个,其中过30亿元大项目1个;推行工业用地“带方案出让”新模式,130个省市县重点项目投产运营95个,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.1%。组织200余家次企业参加广交会、日本大阪展等国际性展会活动,2个项目在中韩跨境电商大会上签约,二手车出口实现“零”突破,全区外贸进出口完成222亿元、增长8%。
过去一年,我们抓建管、促精致,城乡融合品质蝶变。精建细管成效凸显。深入开展城市品质提升八大行动,实施城建重点工程40项,完成10个老旧小区改造,修改建道路31.7公里,建成环海沿线电动自行车专用道25.6公里,优化易堵路口、公交港湾8处,新增充电桩300多个、停车位3700余个。新打造公园游园3处,2个项目获评泰山杯奖。创新城市治理“码上监管”模式,累计整治各类不精致问题2.3万余处。在全国首创网约房“系统 门锁 平台”智能化管理,对4721套网约房分类施策、规范监管,群众投诉量下降25%。乡村振兴全面提速。实施金果云顶等重点项目33个,新元果业入选省级智慧农业应用基地,里口山柿子树群获评省级农业文化遗产,我区入选省级数字乡村试点。持续推进“两清三化”行动,深化农村集体资产权属归位试点,累计过户土地、房屋55宗,盘活闲置农房60余栋。新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,家家悦入选山东预制菜百强企业,菱角湾片区获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,“农民丰收节”山东主场活动在我区举办。深入开展农村供水水质提升行动,完成9个村规模化供水工程,全区规模化供水使用率达到92%。生态环境底色更足。龙港纸业等6家企业入选省级以上绿色工厂、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,中欧水处理及膜技术产业园获批全省首家节水技术创新中心,我区入选全省工业资源综合利用试点。新创建市级以上和美乡村5个,完成12个村生活污水治理,我区入选全省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、“整县域推进乡村生态振兴”重点县。在全市率先制定机制砂、洗砂行业管理办法,石家河创建省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,五渚河综合治理项目入选国家级水土保持重点工程,我区入选全省水资源承载能力试点、水库不动产登记试点。
过去一年,我们抓民生、办实事,社会事业扎实推进。公共服务更加优质。完成31所学校、幼儿园升级改造,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经验得到省委主要领导肯定,全环境立德树人工作在全省交流,我区入选省级学前教育游戏活动实验区,获评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、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。实施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质提效三年行动,完成19处薄弱村卫生室改造,44家村卫生室实现门诊统筹直接结算,我区获评全省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创新引领县。深入开展“十大文明行动”,全面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,新增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个,打造市级新型公共文化服务空间5处,举办承办铁人三项世锦赛、国际沙滩音乐节等各类文体活动2600余场次。兜底保障精准有力。高效办理市级民生“微实事”4批、106件。搭建全市首个“智·惠”零工驿站,安置公益性岗位252人、新增城镇就业5300人,累计发放就业创业补贴和各类救助金1.6亿元。打造了全市首家全龄友好市民学校和社区夜校,率先建成区级托育服务中心,托幼一体化机构达到53处,鲸园文体公园获评国家级城市儿童友好空间,我区入选全省首批儿童友好城市试点、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试点、“五床联动”试点。新建2处“如康家园”,打造市级以上残疾人就业基地5处,入选全省残疾人社区康复试点。社会环境和谐稳定。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,“四防一体”校园安防体系在全省典型交流,获评全省预防未成年学生溺水工作突出县。探索成立全市首家街道级社区运营中心,创树全市首个网约车行业信用品牌,我区获评全省信访工作示范区。深化国防动员改革,区镇两级“一站式”矛调中心全部通过省级规范化验收;打造升级版“1 6”警务大数据合成作战指挥中心,打掉1个恶势力犯罪集团,全区电诈案件、治安警情分别下降35.5%和23.8%,圆满完成全国两会、新中国成立75周年等重要节点安保维稳任务。
过去一年,我们抓执行、转作风,服务质效加快升级。持续抓好省委巡视、省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,积极推进债务风险防范化解,保交楼、保交房、棚改回迁任务全部完成,共交付房屋6247套,房地产去化周期下降至18个月以内。在全省率先成立区政府直属的营商环境建设服务中心,创新开展“千人助万企”活动,精准分包1.3万余家市场主体,累计解决诉求1360余件、提供转贷服务12.6亿元,争取各类无偿资金12亿元,获评全国营商环境十佳城区。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,扎实推进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,累计查处65起、84人。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、政协民主监督,办理人大代表建议、政协委员提案136件,面复率和满意率均为100%。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,累计公开、发布政府信息1.6万条。探索“双拥 ”模式,打造全市首批“荣军酒店”14家。此外,民族、宗教、外事、侨务、保密、档案以及法治建设、慈善事业等工作也都取得了良好成效。
各位代表!过去一年,我们承压前行、迎难而上,发展成绩来之不易。这得益于上级和区委的正确领导,得益于区人大、区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,更得益于全区人民的努力奋斗、拼搏奋进。在此,我代表区人民政府,向全区人民,向各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,向各人民团体、各民主党派、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,向驻区单位和驻区部队官兵、公安政法干警、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,向各位老领导、老同志,向所有关心支持环翠发展的各界朋友,表示衷心的感谢!
在肯定成绩的同时,我们也清醒认识到,当前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:推动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不够牢固,部分重点行业增长缺乏有力支撑,社会预期偏弱、有效需求不足;城镇精细化管理有待加强,城区品质和精致引领力仍需提升;教育、医疗、养老、托育等服务供给与群众期盼还有差距;风险挑战点多面广,财政金融、安全生产等领域风险不容忽视;政府服务效能仍需增进,部分干部队伍担当意识、创新意识还需增强。对此,我们一定高度重视,认真加以解决。